这些动作显然是必要的扬汤止沸

不要说生态修复,连天津市花的钱都收不回来。此外,海上溢油事故对海洋的污染应引入刑事责任,对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代表呼吁气候合作互利共赢

学术界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希望检察院承担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我国目前还没有生态赔偿的相关规定,因此一旦污染发生,很难评估具体的赔偿金额,最后往往是一次性罚款,为长期环境污染买单的,还是政府和当地居民在诉状上,他请求中海油和康菲立即成立一个100亿元的赔偿基金。此类案件一旦步入诉讼程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在于诉讼举证,需要用量化的数据来支撑它索赔的金额,但这在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之后,美国司法部门指责BP违犯了《清洁水法》、《石油污染法》以及《濒危物种法》等数部法律,相比之下,我国环境立法的滞后亦清晰显出。

2002年,马耳他籍油轮塔斯曼海轮发生碰撞,导致其所载的205.924吨文莱轻质原油(87.01,-2.04,-2.29%)入海,溢油扩散面积从18平方公里至205平方公里波动变化。即便索赔进入诉讼阶段,索赔路上仍是障碍重重。温珍河说,有的地层连通性好,有的差一些,压力不均的情况下,造成了地层超压。

在该公司有章不循、自负自大和毫无责任心的开采作业中,一步步将溢油这个可怕的海洋梦魇带进我国领海。本报记者仔细比对发现,前后两个回答,声音确实明显不同。央视在报道中称,针对康菲中国日前向国家海洋局提交的总结报告为何与事故现场所见情况不符的追问,康菲中国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称我们就是骗你的。【B23号井溢油事故】低级错误背后的有章不循渤海海域面积7.3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勘探矿区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

截至昨晚记者发稿,央视尚未就此做出回应。康菲中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当时,央视记者是通过海上公共船用无线对讲频道对康菲中国员工进行的采访,附近海域的各种船只上有上千人,他们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使用这个海上公共船用无线对讲频道发表言论或打断他人对话。

中国代表呼吁气候合作互利共赢

陈先达说,第二次上移后,回注区域已经非常靠近油层。1999年5月,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在渤海湾发现了蓬莱19-3海上油田,并成为该油田的作业者。就好像一个人脑部血管堵了一部分,形成脑血栓,最终脑溢血。温珍河说,他们觉得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同时下去五六十口井,浅一点的确有利于控制,也比较好操作。

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出现,作业者理应有所警觉,但高注水量的注水作业却继续维持了七八天。这条新闻一经播出,立即引发极大关注,在网上,网民对康菲中国一片愤怒声讨。这完全就是违规作业造成的,根本不能算是意外事故。根据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油田开发方案,B23号井应采取分层注水的作业方式,也就是根据地层压力的不同,来区分每一层的注水压力和注水量,防止地层压力不一形成超压乃至地层破裂。

是一名与康菲中国无关的人员介入这一频道后,说了那句引发轩然大波的话。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主任温珍河说。

中国代表呼吁气候合作互利共赢

记者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既然油污回收延时,为什么8月31日就宣称已经完成两个彻底的要求?不料对方回答道:我们就是骗你的,骗你的。康菲回应争议言论报道不实昨天下午,康菲中国在其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上述新闻报道不实。

我们发现B23号井采取的是笼统的注水方式,同时向各个地层注水。这是记者从网络上搜索到的关于渤海油田的资料,在事故联合调查组专家看来,这些资料并无失实之处。值得寻味的是,溢油事故发生前夕,因为嫌采油速度太慢,康菲公司决定在C平台再打一口编号为C20的注水井,进一步增加油层压力,提高采油效率。一名专家谈到这里,摇了摇头。要开采这种油,就要采取向地层中注水的方式,增加地层压力,石油才能顺利通过油井被挤出来。正是这一口被期待用来增加石油产量、却先天不足的C20号井,打穿了C25号井制造出的油层高压区。

本次事故联合调查组专家表示,从B23号井溢油事故到C25号井更为严重的井涌事故,康菲公司多次违规作业并连发低级失误。而超压的油层边上,恰恰有一个断层,于是巨大压力之下的原油终于找到了出口,通过断层直达海面。

康菲中国在声明中称,央视的录音显示,发表争议言论的声音与康菲中国接受采访的员工声音并不相同。【29口油井或存风险】心存侥幸背后的责任心缺失疏忽也好,违规也好,大意也好,我其实很难理解康菲怎么会犯下这些错误。

出现这种情况后,康菲公司在未进行论证的前提下,连续两次仓促决定将回注深度上移。渤海油田属于盆地构造,有辽东、石臼坨、渤西、渤南、蓬莱5个构造带,总资源量在120亿方左右。

相比注水的方式,岩屑回注真正实现了海洋石油开采零排放、零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在我国则是首次使用。溢油事故发生以来,康菲公司作为责任方,在事故处理和信息公开方面的漫不经心、遮遮掩掩。调查组专家详解康菲三宗罪违规作业低级失误接连导致溢油和井涌事故国家海洋局日前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做出认定,认定康菲公司没有尽到合理审慎作业者的责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属于责任事故。恰恰就是在康菲自恃经验老到,无视安全规范,洋洋自得之时,溢油事故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C25号井井涌事故】违规作业背后的自恃自大相比B平台,康菲公司在C平台犯下的错误更让人愤怒。但在C20号井内,仅仅安装了225米深的套管。

陈先达说,这是一场完全可以预防的常规事故。央视反应当事记者未予回应昨晚,本报记者致电央视采访此事的记者蒋树林,他表示不方便接听电话,要求记者给他发短信,记者给他发送短信说明采访意图,截至发稿未获任何回应。

正是这些冲入海底泥砂层的石油,导致了日后C平台附近欲断不断的油花。该声明称,接受央视采访的康菲中国员工没有发表该负面言论,这句话出自其他人员之口。

康菲中国昨天就此发表声明,称该新闻报道不实,这句话并非出自接受采访的康菲中国员工之口,要求央视做出更正。记者首先问对方:为何事故现场还有油花?还有大量船只在清理油污?(康菲中国此前一再承诺会在8月31日之前完成海底油基泥浆清理)对方解释说,由于天气原因造成油污回收延时,康菲目前还在持续进行回收。9月2日,国家海洋局监测人员在溢油事故现场取样核查。根据油田开发方案,C平台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岩屑回注技术开采石油。

央视报道康菲员工语出惊人据央视报道,昨天,央视记者通过海监船载通信系统,对康菲中国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陈先达说,作为海洋石油开采的作业者,这些做法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他们完全是出于侥幸心理而为之。

渤海油田的油,普遍油质较稠。就好比一个摔碎了,又拼接起来的杯子。

但专家告诉记者,大多数监管者觉得这样容易被抓现行的错误不会有人去犯,也就普遍未将其作为监管重点。开发方案、环评报告诸多施工中必须要用到的参数,康菲公司统统抛到了一边。